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
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
——我教《雨霖铃》
璧山中学 陈广福
【教学目标】
1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;
2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——爱情观
【课时安排】一课时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新课导入:
清赵翼有诗: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唐诗过后是宋词,宋人就另辟蹊径,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、臻于完美,达到了空前的繁荣,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宋词的风格比较
豪放派: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气象宏大意境雄浑,抒发豪情壮志。(苏轼 辛弃疾)
婉约派:题材狭窄,多抒情,婉约缠绵细腻,语言含蓄,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。(柳永 李清照)
二、作者简介:
柳永 (约980--约1053年),福建崇安人,原名三变,排行第七,世称柳七。少年时到汴京应试,狂放不羁,由于擅长词曲,熟悉了许多歌妓,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,为她们填词作曲,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。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,之后在汴京、苏州、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。54岁方考取进士,做过几任小官。晚年客死襄阳,家无余财,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。
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,据说“凡有井水处,即能歌柳词”。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,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,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。所以他的作品,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,感情真挚。《雨霖铃》便是其中的一首,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、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。
三、诵读词篇,感知课文。(朗读时请注意字音、停顿、情感)
1、学生朗读,录音朗诵,齐声朗读,体会音乐美。
2、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。
3、内容把握
上片: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下片: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(板书)
4、情感思路:离别前——分别时——离别后
5、情感基调: 缠绵悱恻、哀婉动人
四、分析鉴赏:小组合作探究——词人是怎样表现出一对恋人缠绵悱恻、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?
1、环境渲染(借景抒情、意境营造)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
关键词:意象 特点 作用
赏析——A寒蝉、 B长亭、 C骤雨:
作用:营造出一幅“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,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”长亭凄清图。
2、心理刻画——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、兰舟催发。
无绪——饱含别离的苦涩;催发——浸透留恋的深情。
从这句看,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,跟恋人话别时所写。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,因而也没有了心绪;可这时候,兰舟无情,正在催人出发。
3、白描——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情感 ——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,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、无比依恋、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。临别之际,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、叮嘱,可是手拉着手,泪眼朦胧,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无言胜过有言,正因为气结声阻,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。
小组讨论交流:此时无声胜有声,说是“无语”,其实有千言万语。柳永和恋人“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”,悲痛得说不出话来。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?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,和大家分享。
4、虚写、想象、借景抒情
(1)念去去、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意象——浩渺的烟波,沉重的暮霭,望不到边际的楚天,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。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、孤独寂寞的感情。
这三句以景写情,寓情于景——一个“念”字领起,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,而不是眼前的实景。但虚中见实,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。
小组合作探究:此处一别,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,前途不定,空有壮阔的楚天却不知走向何方。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、无限伤悲的时候,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。
(参考: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“人有悲欢离合,千里共婵娟”)
(2)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、晓风残月。
意象 ——酒、杨柳、晓风、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,用酒的愁苦、柳的寂寥、晓风的清冷、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、孤寂惆怅的心境。(寓情于景,借景抒情)
5、直抒胸臆:
(1)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、冷落清秋节——主旨句,伤离别 (词眼)
(2)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!
赏析 :这两句照应到上片“执手相看”两句,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,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,这就在眼前与将来、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,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,表现得更加充分,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。
总结: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,情景交融;在表现上,以时间发展为序,虚实相生,层层递进,一气呵成;通过心理刻画、白描、直接抒情等手法,把一对 哀婉缠绵、无比依恋、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、别后牵挂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五、合作探究:结合《孔雀东南飞》结尾诗句与《雨霖铃》比较,谈谈你对爱情观的看法。
1、 齐读《雨霖铃》《孔雀东南飞》(结尾部分)
附:两家求合葬,合葬华山傍。东西植松柏,左右种梧桐。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仰头相向鸣,夜夜达五更。行人驻足听,寡妇起彷徨。多谢后世人,戒之慎勿忘。
2、 结合两文,谈谈你对爱情观的看法。(先小组讨论,然后全班展示)。
点评:陈老师上的《雨霖铃》一文,通过朗读教学,让学生感受到了词的韵律美,在朗读中完成了对词赏析最为关键的一步——词的大意的理解。
陈老师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,在诗词鉴赏过程中,运用诗词中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,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;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,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爱情观。——谢若冰